【食安新焦點】1成半即食食物樣本驗出含超級細菌 食安中心拆解消毒妙招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12/05 09:00

分享:

分享:

抗菌素耐藥性微生物(又稱「超級細菌」)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。在人類及動物身上使用濫用抗菌素,導致這些耐藥性微生物可以生長及傳播。抗菌素耐藥性令治療感染和預防死亡的工作更趨困難,情況惹人關注。因此,我們需要採取行動提高食物安全,並改善食物、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工作。

即食食品與抗菌素耐藥性

預先烹製及無須再烹煮便可進食的食物稱為「即食食品」。焗好的麵包、經巴士德消毒的奶類及罐裝食品已經過加熱到某個温度殺死細菌,因此不論是否再作加熱處理也可安全進食。

然而,還有部分即食食品是在生或未煮熟的狀態下進食的,例如刺身、沙律菜及未煮熟的肉類等。這些食物本來就屬高風險食物,因為沒有經過熱處理或熱處理不足,未能消滅當中可危害人體健康的微生物。這些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品也與感染「超級細菌」的風險有關。「超級細菌」指產生了抗菌素耐藥性的微生物,具有令多種抗菌素(例如抗生素)不再對其有效的能力,導致感染更難以治療。

抗菌素耐藥性如何擴散到人類

抗菌素耐藥性可隨時間通過基因轉變自然出現,也可由濫用抗菌素引發,並可通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人體。沒有正確處理農場的糞便或會造成污染,並使「超級細菌」由受排泄物污染的土壤或水源進入食物鏈,以及因使用受污染的水灌溉而傳播至水果及其他農作物。在街市屠宰牲口及牲口的運輸也可傳播「超級細菌」,因為當部分食物被當作即食食物進食時,抗菌素耐藥性細菌便可進入食物鏈。

在本港,食物安全中心(食安中心)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進行的香港食物抗菌素耐藥性微生物先導調查結果發現,在收集到的即食食物的樣本中,15.1%被檢出含有「超級細菌」。調查結果應提醒市民注意從即食食品感染「超級細菌」以及其他引致食物中毒的細菌的風險。現時,食安中心正對食物中的抗菌素耐藥性進行監測,當中涵蓋刺身和沙律等即食食品。

如何對抗即食食品的抗菌素耐藥性

進食前徹底煮熟食物是殺死或存在於食物中的「超級細菌」最有效的方法。然而,消費者應注意進食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時感染「超級細菌」的風險。高危人士,例如孕婦、嬰幼兒、長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(包括長期病患或正接受抗生素治療、使用抗胃酸藥、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抗排斥藥物等人士)的風險較高,故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。

烹製即食食物時,應保持良好食物衛生習慣,包括分開處理即食食品和生的食物(如肉類和家禽)。烹製即食食品時,要使用不同器具。用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農產品能去除污垢和減少農產品上的細菌,然而此舉不一定能去除所有致病微生物和「超級細菌」。處理食物前後,要徹底洗手,並確保工作面和器具(如砧板和刀具)在使用前後均已清潔和消毒。

TOPick與食物安全中心合作,提供最新的食物安全資訊,「食安新焦點」逢每月的第一及第三個星期一早上九時刊出,以上資訊均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。